投资备忘录:炒新史
以下内容主要摘自《漫步华尔街》,相关背景说明图为笔者所加。
在这狂飙突进的20世纪60年代,投资者对所谓太空时代的时髦股票贪得无厌,公司发起人便热切地满足着投资者的渴求,大量发行新股。1959~1962年,新股发行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。
【资料图】
这一时期的新股发行热被称为“电子热”(tronics boom),因为即使公司的业务与电子行业毫无关联,新股名称也常常含糊其词地将“电子”(electronics)这个词包含进来。认购新股的人并不真正在意公司到底是制造什么产品的,只要公司名称听起来与电子有关、带点儿只有内行才懂的暗示就够了。比如,美国音乐协会公司(American Music Guild),其业务只是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唱片和留声机,却在“上市”之前把名称改成了“太空音色”,公司股票以每股2美元向公众发行,股价几周之内便蹿升至14美元。
第二个爆炒新股的时期是处在1998~2000年互联网泡沫背景下。
2000年第一季度,916家风险投资公司向1009家初创互联网公司投入了157亿美元的资金。整个股市仿佛服用了类固醇激素,亢奋不已。
A股炒新史
A股的第一个炒新狂潮也是在2015年牛市的背景下产生的,此轮炒作以2015/5/28当日尾盘,获利盘抢跑集体跳水为标志结束。
首先是一字板打开后的新股继续换手连扳出现赚钱效应。
接着带动近端次新突破前高出现赚钱效应。
A股的第二个炒新潮是在2016年股灾后产生的,背景是IPO在7月4日宣布暂停,6月19日前发行的近端次新就被大举炒作,正式启动于7月8日,以几个新股地天板为标志。
典型的例子有炒小盘银行股张家港行:
炒燃气时的贵州燃气:
炒独角兽时的万兴科技:
自科创板开始到现在的注册制,新股上市首5个交易日不设涨停限制,首5日新股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有股票被炒一下,节奏上大致也是往往发生在新股和次新股不怎么待见的时候,叠加大盘弱市,没有多大赚钱效应的时候。
2021年7月超低价发行的读客文化:
最近的盟固利,也是发行价低,流通市值超小:
当新股和次新股有赚钱效应的时候,创新高的次新往往被作为接力炒作的对象,成为领涨龙头票,例如当下的科源制药:
当优质的大盘公司上市时,大盘处于弱市,新股不被待见时,开盘价相比发行价没有涨多少的情况下,也就是没有被高估的情况下,往往是投资资金的机会,会有机构资金接盘,加上投机资金的参与,会走出一波行情。
新能源中的三峡能源:
这也是得益于大盘股在上市之初,其流通市值也是相对较小的时候。
总结与展望
1.当下为了活跃资本市场,IPO有减缓发行的预期,所以新股和次新股得以再次被炒作。
2.弱市炒新,是投机资金的选择。在新股发行常态化,和首五日不设涨跌幅的背景下,创新高的近端次新,叠加热点题材的标的,是主要的炒作对象,这大概率是因为盘小容易被控盘,且新高之后无套牢盘的压力所致。
3.优质公司发行的新股始终会被市场关注,投资和投机都有更多的机会。